手机版 | 网站地图
首页 > 励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名人励志成才故事 > 神童张满意 淋巴癌|神童张居正落榜后成才的励志故事

神童张满意 淋巴癌|神童张居正落榜后成才的励志故事

名人故事 | 2018-05-10 | 阅读:
【www.793h.com--名人故事】

神童张居正落榜后成才的励志故事

有关神童张居正的励志故事,张居正是不折不扣的神童,作为大明王朝首相的张居正,在一届乡试时,竟然落榜了,感谢十三岁那年的落榜,有了这次的打击,张居正后来才奋发图强,一举成名。

张居正是不折不扣的神童,五岁就开始上学,七岁能写诗,十岁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十二岁就考中了秀才。跟他那个读了一辈子书,人老半百还是个秀才的父亲比起来,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就算跟身边优秀的孩子比,也比任何人都优秀一大截。

因此,当地人都称赞张居正是神童,都觉得这孩子将来肯定前途无量,就连湖广巡抚顾璘都非常看好这孩子,不仅对他礼貌相待,还让自己的孩子跟他做朋友。

张居正的励志故事

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只要顾璘稍微帮一把,张居正的仕途之路就会走得顺风顺水。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张居正满着满腔热情,十三岁时参加了乡试。他神童的名声一点都不虚传,一篇八股文,被他写得精彩绝伦,让主考官连连称奇。

奇怪的是,那一届的乡试,张居正居然落榜了。大家都百思不得其解,难道说,张居正是徒有虚名?张居正也百思不得其解,难道,考场中有什么内幕?

很快,他就知道了答案。原来这一切,居然都是顾璘捣的鬼。当主考官对张居正竖起大拇指,称赞江陵出人才时,湖广巡抚顾璘却忧心忡忡地对主考官说了张居正的年龄。

主考官一听,更加称奇了,这么好的才华,居然还是个十三岁的少年,湖广真真是人杰地灵啊。面对主考官的夸奖,顾璘却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建议:能不能不要录取张居正?

主考官惊得张大了嘴巴,怎么,难道,顾巡抚跟这小子有仇?不对啊,听说你很喜欢他,很看重他啊。顾璘说,正是因为看重张居正,知道他是个人才,所以,才希望他落榜。如果他小小年纪就一切顺风顺水,以后,可能会骄傲自大,可能会经不起挫折,不能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才。现在录取他,实在是害他啊。

就这样,张居正"被落榜"了。本来这样的内幕,外人不可能知道,但顾璘却找来张居正,一五一十地曝了料。张居正很伤心,也很委屈,这次挫折,让他遭受了很多非议,让他见识了人情冷暖,也让他更加发奋图强。

后来,张居正还是如愿考中了进士,并成功进入内阁,成为大明王朝的首相,搞改革,铁腕治国,把已经腐败不堪的明朝推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这中间,他遭受过无数的非议,遇到过无数的挫折,经历过无数的凶险,但每一次,他都乐观而勇敢地闯了过来,成为谁也打不倒的铁血宰相。

而这一切,还要感谢十三岁那年的落榜,若不是经历过那样的打击,或许,之后的每一步凶险,都可能将这个神童击垮。

张居正与顾璘的小故事

------ 烈火赠凤雏——顾璘和张居正的故事

清代的蔡岷瞻评价明朝的皇帝和宰辅时这么说:“明只一帝,太祖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明朝老朱家的皇帝大多非常荒唐:有迷恋御姐的,有喜欢木工的,也有数十年不上朝的。如此一个王朝居然也能延续276年之久,全赖明初设立的“内阁制”。明朝内阁人才济济,皇帝只需分权予内阁,自己则是任由潇洒,无为而治。在众多阁臣之中,张居正的成就最为突出,被后世评为“有明一相”。很多史家认为在大明王朝276年的国祚中,最后的76年全赖张居正一人之力才得以延续。

张居正出生于1525年,当时的大明王朝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将近200年,已是千疮百孔,积弊丛生,政治腐败,国库亏空,边防废弛,土地兼并,流民四散。张居正在少年时便立志为国尽忠,扭转乾坤。成为首辅后,张居正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出台“考成法”,打击腐败,整顿吏治;推行“一条鞭法”,清丈田亩,殷实国库;重用戚继光和李成梁等名将,巩固国防,威慑边夷。

至张居正去世的1582年,大明王朝已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同是这一年,隔海相望的东瀛岛国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代霸主织田信长因为家臣明智光秀的叛变,殒命于京都本能寺。信长的重臣丰臣秀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返回近畿,平定叛乱。随后秀吉逐渐取代信长的地位,完成了日本的统一。

一个小小岛国并未满足秀吉的狼子野心。随后秀吉便开始筹划占领朝鲜,侵略明朝,甚至还妄想直达天竺。在张居正去世后的第十年,也就是1592年,日本倾全国之力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文禄庆长之役。朝鲜是明朝的藩属,也是日本侵略华夏的跳板。明朝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于是出兵参战。经过数年鏖战,双方均损失惨重。1598年,敌酋秀吉殒命,日军被迫撤离朝鲜,明军惨胜。

当时的明朝和日本,一个是风烛残年的百岁老翁,一个是血气方刚的热血青年。张居正鞠躬尽瘁,倾尽毕生心血,给这位百岁老翁打上了一针强心剂,所以老翁在与青年的搏斗中,也能应付自如。正是因为张居正给万历皇帝留下了丰厚的家底,所以明朝才能最终战胜日寇而延续至崇祯年间。由此看来,“明朝尾巴上的76年全赖张居正一人之力”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为过。

张居正之所以能有如此的成就,与他少年时的传奇经历密不可分。他自幼聪慧,两岁认字,十二岁便中了秀才,是时人眼中的神童。就连当时的湖广总督顾璘也对他“许以国士,呼为小友”,两人成了一对忘年之交。顾璘把13岁的张居正请到家里做客,以成人之礼盛情款待。顾璘还把自己的儿子叫了出来,指着张居正说:“这就是我经常给你们提起的江陵第一神童,以后一定会成为国之栋梁,将来你们去投靠他,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13岁的张居正参加了当年的乡试,在考试前写了一篇名为《题竹》的诗作:“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在此诗中,他自比为凤毛麟角,立志直上青云,成就一番功业。这首诗一方面体现了他的自信、霸气和抱负,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在性格上过于自负和高傲。一个13岁的少年便有如此的傲气,如果不经受一些挫折和考验,在一帆风顺中步入官场后,必然会目中无人,难以合群。

张居正的励志故事

作为当年乡试主考官的顾璘祖籍苏州吴县,也是一代才子,自幼聪慧,与同里陈沂、王韦并称“金陵三俊”。同为才子的顾璘深知人才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经过必要的磨练。虽然张居正的乡试成绩优异,但是为了给国家培养一个真正的栋梁之才,顾璘执意促成了张居正的落榜,以便他能从中汲取人生的经验教训。

乡试结果公布后,顾璘亲口告诉张居正:“是我坚持不录取你。”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也没有多做解释。在如此巨大的人生挫折面前,一个心高气傲的13岁少年居然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冷静和理解力。

他不但没有怨恨顾璘,反而非常感激顾璘的一片苦心,终生都把顾璘当成自己成长道路上的精神导师。在后来的回忆中,张居正说道:“我当时年龄还小,不知道将来会有怎样的发展,但是我知道顾巡抚是真正为我着想。在之后的这么多年中,我一直想报答他的恩情。”

13岁经历了乡试落榜的考验后,张居正16岁考中举人,23岁考中进士,投身徐阶门下。在徐阶与奸相严嵩的政治斗争中,张居正进退自如,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同时维持了与两大阵营的友好关系,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严嵩倒台后,张居正联合太后与宦官冯保共同驱逐首辅高拱。得到太后鼎力支持的张居正权倾朝野,成为万历皇帝的首席老师和内阁首辅,为大明王朝的振兴而奋斗终生。

《庄子》中有如此一段记载:“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鹓鶵就是凤凰。凤凰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成年的凤凰固然是高高在上,非醴泉不饮,但是当凤凰还是年幼的凤雏之时,它需要的不仅仅是醴泉的滋养,同时也需要烈火的考验。旁人的甜言蜜语正像这醴泉之水,人才的成长需要别人的称赞,以此树立信心。但是就像甜食吃多了会发胖一样,人才的自信也会随着别人的称赞而不断膨胀,继而发展成刚愎自用。

挫折和考验正像那熊熊烈火,虽然会让人才感到痛苦,但是经过一番历练之后,便能消磨内心的孤傲,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道德经》有云:“祸莫大于无敌。”做人最大的祸患就是认为自己天下第一,无人能及,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听不进忠告,无法发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最终走向性格上的极端,自取灭亡。别人扔过来的板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接受板砖的勇气。挨砖虽然很疼,但是板砖也能用来盖房,盖出人生的高楼。真正的凤雏饮得了醴泉,也耐得住烈火。只有经历了烈火的考验,凤雏才能浴火重生,得以涅槃,成为真正的凤凰。

常人以醴泉献鹓鶵,智者以烈火赠凤雏。顾璘是真正的智者,所以他知道张居正最需要的是烈火的考验;张居正则是真正的凤雏,所以他在13岁时便能体会到顾璘的一番苦心。

在睿智的先贤面前,如笔者这般的凡夫俗子是何等渺小。笔者直到20岁时仍然只爱听别人的奉承之言,不喜欢朋友的逆耳忠言。先贤可以无师自通,如笔者这般的凡夫俗子只能通过不断学习先贤的典故来完善自己的人格。“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不仅要钻研各种典籍,更应该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如此才能真正使人明智。

北宋的王安石在《伤仲永》一文中讲述了另一位天才神童的悲剧故事。仲永和张居正一样,也是自幼天资聪慧,才华出众,五岁便能指物作诗。于是父母让他开始写诗,让同乡的秀才欣赏。人们惊诧于仲永的文采,纷纷夸赞他的才华。但是当仲永成年后,他写出来的诗词和文章已经和同龄人相差无几,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同是人们眼中的神童,仲永最终成为了一个凡人,张居正最终成为了国之栋梁。两位神童的不同经历,决定了两人不同的命运。

仲永最终成为一个凡人,是因为他遇到了只会给自己灌糖水的父母,没有遇到一个像顾璘这样的智者。

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写道:“师友以规过失为贤。”只要是稍有人缘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各自的良师益友。

他们总是会适时给予你关心和称赞,也经常会在你出现不足和缺陷时适时给予提醒和纠正。美国的富兰克林说过一句名言:“把自己的缺点告诉你的朋友是莫大的信任,把他的缺点告诉他是更大的信任。”朋友是真的把你当成朋友,所以才会把你的缺点指出来。如果你真的把对方当成朋友,就该心怀感激,并且认真反思,而不是怀恨在心,或者当成耳旁风。赞誉是一种关心,纠正是另一种关心。能与你无话不说的朋友才是你最好的良师益友。

帝王师张居正的故事

作为首辅,张居正是成功的。李贽誉他为“宰相之杰”,一点也不过份。作为帝师,张居正也是称职的。

隆庆皇帝是1572年旧历五月二十六日晏驾。半个月后,即六月十日万历皇帝登基。六天后,高拱的首辅被两宫皇太后罢免,张居正接任。八月六日,刚把祭祀大社、大稷的典礼举行完毕,张居正就以揭帖进奏“请以是月中旬,择日御文华殿讲读。”同时向小皇上建议:每月逢三、六、九日上朝接见大臣讨论国事。其余的日子则到文华殿参加日讲。他并亲自为小皇帝选择了马自强、许国、申时行、于慎行、余有丁等六位讲臣(这六人后来都先后入阁成为辅臣)。

当年的十二月下旬,张居正又向小皇上进献《帝鉴图说》。这本书是以连环画的形式,精选八十一则可以仿效的历代帝王治国之善举、三十六则引以为戒的祸国之恶行。讲述兴衰存亡的道理。每则故事配图画一幅。张居正主编这本书,可谓用心之深。在进疏中,他言道:

前史所载兴亡治乱之迹,如出一辙。大抵皆以散天法祖,听言纳谏,节用爱人,亲贤臣,远小人,忧勤惕厉,即治。

此时的皇帝才十岁,张居正不让他死啃孔孟,而是让他熟悉历代帝王之得失。可见,从一开始,张居正就铁定想培养一代明主而非培养一位秀才。窃以为,非有大忧患者,不会有这种大功德的举措。

《明通鉴》中,关于张居正如何作帝师的记载,有如下几则:

二月,癸丑,御经筵,从张居正所请也。

一日,讲毕,上问:“建文帝果出亡否?”居正日:“国史不载,但故老相传。披缁云游,题诗于田州。有‘流落江湖四十秋’句。”上太息,命录诗进。居正日:“此亡国事,不足观也,请录《皇陵碑》及高祖《御制集》以上,见创业之艰,圣谟之盛”云。

三月,丙申,诏举将才。

时张居正进讲《帝鉴图说》,至汉文帝劳军细柳事,因奏曰:“古人言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今承平日久,武备废驰,文吏箝制弁员,不啻奴隶。夫平日既不能养其精锐之气,临敌何以责其折冲之勇?嗣后将帅忠勇可任者,宜假以事权,俾得展布,庶已,临敌号令严整,士卒用命。”乃是诏内外官各举其人以备任使。

这两则故事都发生在万历元年,神宗皇帝当时只有十岁。前则故事道出小皇帝的好奇心,想打听建文帝的下落。张居正及时阻止他的企图。因为他毕竟是高祖朱棣的十一世孙,正是他的祖先,当年发动“靖难之役”,从北京打到南京夺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叔侄争权虽是家事,但皇位从此落到朱棣这一脉系,毕竟来路有些不正。这件事在民间一直存有非议,许多人对建文帝抱有同情。朱翊钧少不省事,才打探这件事情。

张居正若附和或者怂恿小皂帝为建文帝正名,势必会在朝野引起思想上的混乱,轻者摇憾政局,重则动摇国是。因此张居正才有以上一番言语。尽管当时就有人对张居正没有借此机会为建文帝表白幽怨隐恨表示不满,但从稳定政局角度考虑,张居正采取的方法无可指责。

后一则故事更是表明张居正以史为鉴,向小皇帝灌输“富国强兵”的思想。让小皇帝由古及今,认清当朝“武备废驰,文吏箝制弁员”的弊政,并由此作出推举将才的决定。

事实证明,张居正的教导卓有成效。万历三年(1575年)四月初一,天空出现日全食。在古代,大凡出现灾异,君王便认为是上天示警,便要立即检讨自己的过错。因此,就在这一天,小皇帝为对天象表示敬畏,在宫中制作了一块牙牌,上面写了十二件事:“谨天戒,任贤能,亲贤臣,远嬖佞,明赏罚,谨出入,慎起居,节饮食,收放心,存敬畏,纳忠言,节财用。”

当小皇帝将这一块牙牌拿给张居正看时,张居正非常高兴,趁机教导说:“此数事者,虽因天变自警,其实修身治天下之道理全在于此。皇上可终身奉行。”接着又说:“懂得这些道理并不困难,但要身体力行就不那么容易。从今以后,皇上所作所为,凡有与所写不一致之处,应允许左右执牌以谏。”

此时,十三岁的皇帝朱翊钧,如其说是一个好皇帝,还不如说是一个好学生。他对张居正十分尊崇,冬天经筵,他亲送银炉给师相暖手,夏天调制羹汤给师相品尝。张居正主政内阁十年,朱翊钧从未喊过他的名字,总是客客气气地称“元辅张先生”。此等殊荣,当朝大臣均羡慕不已。

张居正的励志故事

朱翊钧长大后,张居正对他的严格教育也未停止。万历九年二月,张居正组织一帮儒臣编写的《列朝宝训》、《实录》成书,他再次呈给皇上。

两书共分四十类:即创业艰难,励精图治,勤学,敬天,法祖,保民,谨祭祀,崇孝敬,端好尚,慎起居,戒游侠,正宫闱,教储贰,睦宗藩,亲贤臣,去奸邪,纳谏,理财,守法,敬戒,务实,正纪纲,审官,久任,重守令,驭近习,待外戚,重农桑,兴教化,明赏罚,信诏令,谨名分,却贡献,慎赏赍,敦节俭,慎刑狱,褒功德,屏异端,饬武备,御戎狄。

从这四十个题目就可以看出,这部《列朝宝训》讲的仍是修身治国的道理。《帝鉴图说》是童蒙读本,而这部书则是货真价实的帝王学了。此时朱翊钧已年届十九,且已结婚三年,属于成年人了。张居正为他制订了更为庞大的学习计划。遗憾的是,此时的朱翊钧,已失却少年的纯真。他的祖父世宗皇帝的贪婪与刻薄,父亲穆宗皇帝沉湎酒色等恶劣品质,已在他身上逐渐露出端倪。

关于张居正的学问根基,一般都推为法家。但他对孔孟的儒家学说,的确也有自己的发明与创意。他不主张死读四书五经,而积极引导小皇帝参悟经书背后的内容,契合孔子发言时的心境与语境。

万历五年(1577年),张居正给湖广提督学道金学曾写过一封信。摘录如下:

夫以孔子之圣,平生所志、惟在东周,生今反古,深用为戒。老不得行其道,犹修《春秋》以存周典,此岂以周之法独善于前代哉?盖为天下之礼宜尔也。今世俗皆称“愿学孔子”,乃不务遵祖宗之典,以服官寡过。而好言上古久远之事,以异趋为高;动循衰世苟且之政,以循情贾誉。此岂圣人所谓“为下不倍” 哉,恶在其遵孔氏也!

不谷素无学术,谬膺重任,思所以鼓驽钝,佐明主者,惟日取我祖宗之法度修明之,然十犹未二、三也。窃以为今之教士,与士之为学,皆如不谷之所以事上致理者,而后有得于遵也之义,不识高明以为如何?

这封信的大致意思是,学孔若仅拘泥于字句,则非遵孔,而是抑孔、损孔。西哲有言,一切历史皆是当代史。袭其意用之,则一切学问皆是当世的学问。张居正特别强调“好言上古之事,以异趋为高,动循衰世苟且之政,以循贾誉。”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复古学风。

给金学曾写信不久,张居正又给南京国子监司业屠平石写了一封信,对如何治学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士君子未遇时,则相与讲明所以。修已治人者,以需他日之用。及其服官有事,即以其事为学,兢兢然求所以称职免咎者,以共上之命。未有舍其本事,而别开一门以为学者也。孔子周行不遇,不得所谓事与职者而行之,故与七十之徒切磋讲究。其持论立言,亦各随根器,循循善诱,固未尝专揭一语。如近时所谓话头者概施之也。告鲁哀公曰:“政在节财”,齐景公曰:“君臣父子”,在卫曰:“正名”,在楚曰:“近悦远来。亦未尝独揭一语,不度其势之所宜者而强聒之也。”

在这里,张居正进一步肯定孔子因地献策、因才施教的特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把研讨学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入仕为官之前,此时学习就以“修己治人”为主。入官之后,其研修学问则应以“称职免咎”为主了。前为励志,后为致用。他认为孔子之所以与七十门徒探求学问,坐而论道,是因为他周游列国而谋不到经邦济世的差事。由此可见,张居正的治学观崇尚务实而厌恶空谈。经他扒梳的孔孟儒学,立足于“用”而非稽古钩沉。

总而言之,作为帝师,张居正希望他的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开阔自己的政治视野,于历史的典籍中发掘治周的文化资源。客观地讲,他是一个好老师。

在中同历史中,帝师与皇帝,既是师生,又是君臣。有时候,帝师很好皇帝却平庸。有时候,皇帝渴慕知识而帝师不能传授经邦济世的韬略。像诸葛亮之于刘备、魏征之于李世民,刘伯温之于朱元璋,部属于千载难逢的君臣际遇,如云从龙,如风从虎。
设想一下,如果让张居正碰上刘邦,或让他碰上李世民,那将是一种何等辉煌的历史气象!但是,历史不接受任何假设。他所有的“富民强兵”的智慧与呕心沥血的栽培,只换回一个以勤勉开始以昏庸告终的皇帝。数百年之后,仍让人扼腕叹息。


本文来源:http://www.793h.com/lzgs/604/